汉宫春晓图局部丨寻觅千年经典,感受国学魅力苏东坡和佛印僧人是好朋侪。佛印僧人好吃,在杭州,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,他总是不请自来。有一天晚上,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,但,这次他计划搞“离岸宴会”,把船开到湖中去,这样就算佛印赶到也无法到场。
可谁知佛印老早就探询到了,且提前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。明月当空,凉风送爽,荷香满湖,游船逐步地来到西湖三塔,苏东坡把着羽觞,拈着髯毛,兴奋地对黄庭坚说:“今天没有佛印,我们倒也清静,先来个行酒令,前两句要用即景,后两句要用‘哉’字末端。
”黄庭坚说:“好吧!”苏东坡先说:“浮云拨开,明月出来, 天何言哉?天何言哉? ”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,接着说道:“莲萍拨开,游鱼出来, 得其所哉!得其所哉! ”而此时躲在船舱板底下的佛印早已忍不住了,一听黄庭坚说罢,就把船舱板推开,爬了出来,说道:“船板拨开,佛印出来, 憋煞人哉!憋煞人哉!”这冷不丁地从船板底下爬出一小我私家来,着实把两人吓了一大跳,仔细一看,原来是佛印,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,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这是苏轼和黄庭坚与佛印泛舟游于西湖的有趣小故事,无独占偶,下面这一则则是苏轼与“客”泛舟游于长江赤壁下的“故事”,即《赤壁赋》。宋神宗赵顼(xū)元丰五年(1082年),苏轼划分于秋、冬两次游览了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四周的赤壁,写下了两篇《赤壁赋》,这里的是第一篇,又称“前赤壁赋”。
文章先形貌良夜美景,清风、明月、秋江、夜色,泛舟赤壁,饮酒赋诗。紧接着通过苏子与客游赤壁时的一番关于人生哲理的探讨,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感伤。清风徐徐拂过,水面波涛不起,一轮皎洁的明月跳跃在清涟之上,波光粼粼,满池银碎。
放眼望去,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,清泠泠的水光向遥远的天际延伸……点击「关注」:阅经典,气自华前赤壁赋苏轼⒈壬戌(rén xū)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
举酒属(zhǔ)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(yǎo tiǎo)之章。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彷徨于斗(dǒu )牛之间。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纵一苇(wěi)之所如,凌万顷(qǐng)之茫然。
浩浩乎如冯(píng)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① 壬戌: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。② 既望:已经由了望日,即夏历每月的十六日。
望:夏历每月的十五日。③ 赤壁:长江上有两处赤壁,一在湖北省蒲圻县西北,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;一在湖北黄冈,即本文中的赤壁。苏轼将这两处混为一谈,可能是失误,也可能是居心。
④ 属客:劝客人饮酒。⑤ 明月之诗:指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篇。⑥窈窕之章:指《月出》诗的第一章,其中有“舒窈纠兮”之句,窈纠即窈窕。壬戌年秋,夏历七月十六日,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下一同泛舟夜游。
清风徐徐拂过,水面波涛不起。举起羽觞劝客人同饮,朗诵《诗经·陈风·月出》诗里的《窈窕》一章。纷歧会儿,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,彷徨在斗宿、牛宿之间。
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,水中映着月光与天空连成一片。任凭一叶小船自由飘去,越过那茫茫无边的江面。
江面何等浩翰啊,小船像是凌空驾风而行,而不知道它将在什么地方停留;感受何等飘然飘逸啊,像是脱离凡间,进入到飘逸的仙境。⒉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(xián)而歌之。歌曰:“桂棹(zhào)兮兰桨(jiǎng),击空明兮溯(sù)流光。渺渺兮予(yú)怀,望尤物兮天一方。
”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(hè)之。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(qì)如诉,余音袅袅(niǎo),不停如缕(lǚ)。
舞幽壑(hè)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(lí)妇。① 予:同“余”,我。
② 尤物:所思慕之人,昔人笔下常作为圣主贤臣或优美理想的象征。③ 客:与苏轼同游的人,据考证为羽士杨世昌,四川人,善吹箫。
于是喝着酒,快乐很是,苏轼便敲着船边,手指打着节奏唱起歌来。歌词道:“桂木做的棹啊,兰木做的桨,桨拍击着明光下的清波啊,船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。
我心里的情怀啊,悠远无穷,眺望尤物啊,却在天的另一方。”客人中有位会吹洞箫的,随着歌声吹箫伴奏。箫声呜咽,像是哀怨,又像是眷恋,像是哭泣,又像是倾诉。余音悠扬,宛如细丝一般,延绵不停。
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听了起舞,使独坐小船的未亡人听了落泪。点击「关注」:阅经典,气自华⒊苏子愀(qiǎo)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“作甚其然也?”客曰:“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’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,山川相缪(liáo),郁乎苍苍,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,舳舻(zhú lú)千里,旌(jīng)旗蔽空,酾(shī)酒临江,横槊(shuò)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现在何在哉?况吾与子渔樵(qiáo)于江渚(zhǔ)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(mí)鹿,驾一叶之扁(piān)舟,举匏(páo)樽以相属(zhǔ)。寄蜉蝣(fú yóu)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(sù)。
哀吾生之须臾(yú)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(xié)飞仙以游览,抱明月而长终。
知不行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① 愀然:容色改变的样子。② 孟德:曹操的字。③ 周郎:即周瑜,三国孙吴的名将。
④ 匏樽:葫芦做的酒器。⑤ 相属:相互劝酒。
⑥ 蜉蝣,一种小飞虫,夏秋之交生于水边,存活时间很短,昔人说它朝生暮死。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。
苏轼不禁心情忧伤,理好衣襟规矩地坐着,问那客人道:“你的箫声为什么这么悲凉呢?”客人回覆说:“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’,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?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,向东望是武昌,山水相互围绕,草木茂盛苍翠,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?当他占领荆州,攻陷江陵,顺江东下的时候,战船头尾相接绵延千里,旌旗遮蔽天空,面临长江斟酒痛饮,横握着长矛吟咏诗歌,本是一代的英雄好汉,而如今却在那里呢?况且我和你只在江中的小洲上打鱼砍柴,与鱼虾作伴,与麋鹿为友,驾着一只小船,碰杯相互劝酒。像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,眇小得简直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。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,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。
希望能与神仙相伴游览,拥抱明月而永世长存。明知这些愿望是不行能频频实现的,只好借箫声把这种无可怎样的心情寄托给悲凉的秋风。
”⒋苏子曰:“客亦知夫(fú)水与月乎?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(zú )莫消长(zhǎng)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(zēng)不能以一瞬;自其稳定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!且夫(fú)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(zàng)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① 斯:这里指水。
② 盈:满。③ 虚:缺。④ 彼:这里指月亮。⑤ 卒:到底。
⑥ 盖:表现假设语气。苏轼对客人说:“你知道这江水和月亮的原理吗?江水像这样不停流去,但又可以说它实际上未曾流去(水还是水);月亮时圆时缺,可它到底并没有一点儿增减(月亮还是月亮)。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它,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,连一眨眼的时间都未曾保持过原状;如果从稳定的一面去看它,那么万事万物和我们自己都是永恒的,我们又何须去羡慕什么呢?再说天地之间,万物各有主宰,如果不是我应有的工具,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。只有那江上的清风,与山间的明月,耳朵听它,听到的即是美妙的声音;眼睛看它,看到的即是悦目的色彩,取用它们没有人克制,享用它们也没有穷尽,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啊,而我和你可以配合享受。
”⒌客喜而笑,洗盏更酌。肴(yáo)核既尽,杯盘狼籍。相与枕藉(jiè)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
客人兴奋地笑了,洗了羽觞重新斟上酒。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,羽觞盘盏堆得七零八落。我们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上,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。
点击「关注」:阅经典,气自华虽然每一滴水都在流去,但长江还在;虽然每一晚的月亮都在改变,但作为月亮则并未改变。只要我们认可长江是水,认可圆的缺的都是同一个月亮,那么水和月亮都有其稳定的、永恒的一面。所以,世上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短暂和永恒的两面,只因你思考和感知的角度差别而已。
人也是如此,人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永恒的,何须去羡慕事物的恒久而叹伤生命的短暂呢?今天的黄州依然有长江在奔流,夜间依然有明月相照,所以我们应该能够明白苏轼说的水和月的永恒。如果在水面小舟上人们对着明月清风能想起千年前的这位苏东坡,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番原理,感其所感,思其所思,那就即是苏东坡还激荡在他的小舟上,他的人生与水、月一般……永恒。收藏与点赞齐添,评论共转发一致。
点击「关注」,雅俗共赏。
本文关键词:「,古文,」,苏轼,经典,深度,文章,逾越,得失,yobo体育官网下载
本文来源:yobo体育官网下载-www.wolong-financialleasi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