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代王谢家训,让孩子从小就差别凡响

作者:yobo体育官网下载发布时间:2023-05-17 00:51

本文摘要:■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德惟贤,能服于人。 刘备《敕后主辞》评: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。■上品之人,不教而善;中品之人,教尔后善;下品之人,教亦不善。 (北宋) 邵雍《戒子孙文》评:教育的精神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,其效率才最高。■吾人生于天地之间,只思量做得一小我私家,是第一义,余事都没要紧。 做好人,眼前以为未便宜,总算来是大自制。 做欠好人,眼前以为自制,总算来是大未便宜。千古以来,成败昭然,如何迷人尚不觉悟?

yobo体育官网下载

■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德惟贤,能服于人。

刘备《敕后主辞》评: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。■上品之人,不教而善;中品之人,教尔后善;下品之人,教亦不善。

(北宋) 邵雍《戒子孙文》评:教育的精神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,其效率才最高。■吾人生于天地之间,只思量做得一小我私家,是第一义,余事都没要紧。   做好人,眼前以为未便宜,总算来是大自制。

做欠好人,眼前以为自制,总算来是大未便宜。千古以来,成败昭然,如何迷人尚不觉悟?真是可哀!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老实之语,不行草草看过。   以孝悌为本,以忠信为主,以廉洁为先,以老实为要,临事让人一步,自有余地;临财放宽一分,自有余味。   善须是积,今日积,明日积,积小便大。

一念之差,一言之差,一事之差,有因而丧身亡家者,岂不行畏也!  (明)攀附龙《高氏家训》■你立志立志做个君子,则不拘做官不做官,人家都敬重你,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。  (明)杨继盛《杨忠愍公遗笔》■人常咬得菜根,则百事可做。骄养太过的,悦目不中用。

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■位之得不得在天,德之修不修在我。毋弃其在我者,毋强其在天者。  (明)袁衷等录:《庭帏杂录》■志之所趋,无远不届;志之所向,无坚不入。

   爱觉新罗.玄烨:《圣祖庭训格言》■人或毁己,当退而求之于身。若己有可毁之行,则彼言当矣;若己无可毁之行,则彼言妄矣。

当则无怨于彼,妄则无害于身。……止谤莫如自修。

   (魏)王昶:《戒子侄》■恭为德首,慎为行基,愿汝等言则忠信,行则笃敬。无口许人以财,无传不经之谈,无听毁誊之语。闻人之过,耳可得受,口不得宣。

思尔后动。……  (西晋)羊祜:《戒子》■勤学行,守基业,修闺庭,尚闲素。如此,足无忧患。

  (南朝.齐)萧嶷《戒子》■奉先思孝,处下思恭;倾己勤劳,以行德义。   李世民《帝范》  评:一个“孝”字,一个“恭”字,归纳综合多好啊!我常觉有愧于怙恃养育之恩,得之太多,报之太少;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,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,此多源于自我感受良好,有自负病。■藏精于晦者则明,养神于静则安。

晦所以蓄用,静所以应动,善蓄者不竭,善应者无穷。   欧阳修《示子》  评:外表憨厚,要木讷,心田清楚,精明,这样就叫大智若愚。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,要少说话,同时,要心田专一纯正的做事,念书,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,外表若愚,孔子说: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。

看来,若敏于言而讷于行,则小人一个了。■人虽至愚,责人则明;虽有智慧,恕己则昏。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,不患不到圣贤职位也。

  (北宋)范纯仁《戒子弟言》■人生世间,自有知识以来,即有忧患不如意事。小儿叫号,皆有不平。自幼至少至老,如意之事常少,不如意之事常多。

虽豪富贵之人,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,而其不如意处,各自有之,与贫贱人无,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。故谓之缺陷世界,以人生世间,无足心满足者。

能达此理而顺受之,则可少安……  言忠信,行笃敬,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。盖财物交加,不损人而益己;磨难之际,不妨人而利己,所谓忠也。有所许诺,丝毫必偿;有所期约,时刻不易,所谓信也。处事近厚,处事近厚,处心老实,所谓笃也。

礼貌卑下,言辞谦恭,所谓敬也……  凡人行己,公正正直。可用此以事神,而不行恃此以慢神;可用此以事人,而不行恃此以傲人……至 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,多由自负以召致耳……  行高人自重,不必其貌之高;才高人自服,不必其言之高。 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■贫贱而不行无者,节也贞也;富贵而不行有者,意气之盈也。   方孝孺《家人箴》■一孝立,万善从,是为肖子,是为完人。

  凡人为子孙计,皆思建立基业。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?舍心地而田地,舍德产而房产,已失其本矣…… 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评:《触龙说赵太后》中触龙说:怙恃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,作甚计深远?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生长的“至大至久”的工具,触龙说的造就长安君的能力、威信,此处说的“心地”、“德产”都是“至大至久”的工具,它是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所说的“素质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,我所强调的习惯养成教育、乘着小时候记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来的设想,算不算“至大至久”的工具?总的说,要为孩子的生存生长“授之以渔”,不能只“授之以鱼”!■知有己不知有人,闻人过不闻己过,此祸本也。

  扫除灼烁一片地,囊贮古今,研究经史。  “岂可动我一念”,此七字真经也。

 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,信命念书,勿深以得失为念。所谓得固欣然,败亦可喜。

  人品须从小做起,权宜、轻易、诡随之意多,则一生人品坏矣。  器量须大,心境须宽。  一念不慎,松弛身家有余。

  (明)吴麟徵〈家诫要言〉  评: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念书合算,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,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,二十五岁前应将基础的工具全部学得手,未来生长就不行限量。我的少年时光,浪费时间太多,一是自己不懂珍惜,二是没有高人指点,我把过多的精神放在蝇头小利上,应“勿深以得失为念”,否则,如果我现在是博士,我岂非需要整日算账过日子吗?我为经济浪费了太多时光,反过来是始终解决不了经济问题,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基础。

这个问题今天对我仍有注意的意义,只有一个前提,保证身体康健,其余都可掉臂,我的教书职业已基本走到了止境,前面剩下的只是重复,而且另有可能倒退,要把精神重新聚集起来瞄准学习,再过三二年那真的是无回天之力了。   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,从点滴做起。  ■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流,积为江河;星星之灼,燎于原野,其始至微,其终至巨。

  ■缄默沉静缓畏,遇物和而有容,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,喜怒不形于色,然后可以为佳士。   (北宋)梁焘《家庭谈训》  评:对稳重的人人们容易发生信任感,我以前有点嬉笑无度,以后要注意这一点,要想着说话,不要抢着说话,要举止宁静大方,要心田纯正专一淡泊。要怕人说智慧、脑子好,不要怕人说蠢、笨、呆、痴、傻。

  ■食已无事,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,皆有益于人,胜别用心也。  (南宋)江端友《戒子》  评:此为上乘养身之道!  ■才不宜露,势不宜恃,享不宜过。能蕴藉退逊,留有余不尽,自有无限受用。

  淡泊二字最好。淡,恬淡也,泊,安泊也。

恬淡安泊,无他妄念,此心几多快活!  看圣贤千言万语,无非教人做个好人,人谓做好人难,余谓极易。不做欠好人,即是好人。  ■童子涉世未深,良心未丧。

常存此心,即是作圣之本。  ■夜卧不眠,常须息心定志,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。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,既死之后,急急殓藏,盖其松弛不行堪见,方此之时,谁为我者?如此思之,用意劳神、凿空妄作、名利之心可皆灰灭。

以此涉世,遇患鲜矣。  (南宋)江端友《戒子》  评:也算是看透红尘。  ■余平生不愿说谎,却免却许多照顾前后。

  评:一句话道出了不说谎的利益,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、活的轻松的重要一条。  ■做人要故意好,念书要见理明。  ■无哲不愚。

  评:愚是外在的体现,愚是形似简朴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纪律的的体现。  ■恭维从人可羞,刚愎自用可恶,不执不阿,是为中道。 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做人最忌是阴恶。

处心尚阴刻,做事多阴谋,未有不殃及子孙者。语云:有阴德者必有阴报……先人有言:“故意常畏天知。

”吾于斯语,夙夜念之。  ■以忠信为心,出言行事内不欺己,外不欺人,久而家庭信之,乡国渐信之,甚至蛮貊且敬重之。由其平生之所积然也,故曰诚能动鬼神。

若怀欺挟诈,言不由中,行无专一,欺一二人将至人人疑之,一二事不实,事事以为不实,凡所接对,莫不猜防怨恶,将何以自立于天地间!每见幼年之日,自谓智能,虽在父子兄弟间,说不从实,举动诡秘,见恶亲长,取贱乡邻,虽至老死,后人犹引以为戒,哀哉!  ■人子事亲多方,只生事努力死事,尽思二语蔽之。  ■人家岂论巨细,总看此身起。此身正,贫贱也成小我私家家,富贵也成小我私家家,即不能大好,也站立得住……所以修身为急,教子孙为最重,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孙者也。

  ■人心至灵至动,不行过劳,亦不行过劳,亦不行过逸,惟念书可以养之……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。  ■富贵贫贱,总难称意,知足即为称意。山水花竹,无恒主人,得闲即为主人。

  ■待下我一等之人,言语辞气,最为要紧。 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人能清心寡欲,不惟少忘,且病亦鲜也。  (清)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大略人情慕其所无,厌其所有,但念此物若我有之,竟亦何用?   陆游《放翁家训》  ■养身莫善于寡欲。  孟子  ■夫生生之资,固人所不能无,然勿求多余,多余希不为累矣。

  司马光《训子孙文》  ■夫谋利而不遂者,不百一;谋名而不遂者,不千一;今处世不能百年,而乃荣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,岂不痴甚矣哉!  ■一家之事,贵于安宁和气悠久也,其道在于孝悌谦逊。   (南宋)陆九韶《居家正本制用篇》  ■传家两字,曰读与耕。兴家两字,曰俭与勤。

安家两字,曰让与与忍。防家两字,曰盗与奸。亡家两字,曰淫与暴。

……  子孙不患少,而患不才;工业不患贫,而患喜张;门户不患衰,而患无志;交游不患寡,而患从邪。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,胸中无一段原理,神昏如醉,体懈如瘫,意纵如狂,行卑如丐,败祖宗成业,辱怙恃门风。是人也,乡党为之羞,妻子为之泣,岂可入吾祠,葬吾茔乎?戒石俱在,旦夕诵念。

   (明)吕坤《孝睦房训辞》  ■凡家不行太贫,太贫则难立;亦不行太富,太富则易淫……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宗子孙而已。   人家岂论贫富,贵贱,只内外勤谨,守礼畏法,尚谦和,重廉耻,是好人家……  (清)张履复《训子语》  ■人生豪侠周密之名,最不易副。事事应之,一事不应,遂生嫌怨;人人周之,一人不周,便存形迹。

若平素俭素,见谅于人,省无穷物力,少无穷嫌恶,不亦便乎? 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凡为人弟者,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。   司马光《居家杂仪》  ■女训云:家之和反面,皆系妇人贤否。

何谓贤?事舅姑以孝顺,奉丈夫以敬重,待娣姒以温和,接子孙以慈祥,如此之类是已。何谓不贤,淫狎嫉妒,恃强凌弱,摇鼓是非,纵意徇私,如此之类是已。天道甚近,福善祸淫,为妇人者,不行不畏。  ■为家父老,当以至诚待下,一言不行妄发,一行不行妄为,庶合昔人以身教之之意。

  ■立家之道,不行过刚,不行过柔,须适厥中。  (元)郑太和《郑氏规范》  ■夫家所以齐者,父曰慈,子曰孝,兄曰友,弟曰恭,夫曰健,妇曰顺……  (清)孙奇逢《孝友堂家规》  ■天地鬼神之道,皆恶满盈。 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,吾心独以俭素为美。

 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  ■公(张文节,宋真宗时宰相)叹曰:吾今日之俸,虽举家锦衣玉食,何患不能?顾人之常情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吾今日之俸,岂能常存?一旦异于今日,家人习奢已久,不以顿俭,必致失所。岂若事居位、去位,身在、身亡,常如一日乎?呜呼!大贤之深谋远虑,岂庸人所及哉!   司马光《训剑示康》  ■厚葬于存殁无益,古今达人,言之已详……至于棺柩亦当随力……勿为人言所摇,木入土中,好恶何别耶?  广召乡邻,又无益于死者,徒为重费,皆不须为也。

  石人石虎之类,皆当罢之。欲识墓处,立一二石柱可也。

   陆游《放翁家训》  ■一日之计在于寅,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生之计在于勤。起家的人,未有不始于勤尔后徐徐流于荒惰,惋惜也。

  ■居家之要,在勤俭二字,既勤且俭,尤在忍之一字。  偶以言语之伤,非横之及,不胜一朝之忿,构怨结仇,致倾家室。惋惜历年勤俭之苦积,一朝轻废也,而况及其身,并及其先人哉。

宜切戒之。  ■家处穷约时,当念守分二字;家处富盛时,当念惜福二字。  评:“惜福”就是不要作着过,要忆苦思甜。

  ■惟清修可胜富贵,虽富贵不行不清修。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处浊世与太平时异,只一味节俭收敛,谦以下人,和以处众。  (明)吴麟徵《家诫要言》  ■做人家,切弗贪富,只如俗言“从容”二字甚好……如果八口之家,能勤能俭,得十口资粮;六口之家,能勤能俭,得八口资粮,便有二分余剩。

何等宽舒,何等康泰。  (明)温璜述《温氏母训》  ■勤与俭,治生之道也。

不勤则寡入,不俭则妄费。寡入而妄费则财匮,财匮则苟取,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,黠者入行险荣幸之途。生平行止,于此而丧;祖宗门风,于此而坠,生理绝矣。

又况一家之中,有妻有子,不能以勤俭丧楷模,而使相趋于贪惰,则自绝其生理,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。  ■丰俭随其财力,则不谓之费。不量财力而为之,或虽财力可办,而过于侈靡,近于不急,皆妄费也。幼年主家事者,宜深知之。

  中产之家,凡事不行不早虑。有男而为之营生,教之生业,皆早虑也。

   袁采《袁氏家范》  ■所有若干,以十分均之。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,一分为祭祠之用,六分分二二月之用。取一月适用之数,约为三十分,日用其一,可余而不行尽用,至七分为得中,不及五分为啬,其所余者,别置簿收管,以为伏腊裘葛,修葺衡宇,医药,来宾,吊丧,问疾,财节馈送。

  (南宋)陆九韶《居家正本制用篇》  ■俭者,君子之德。世俗以俭为鄙,非远识也。

俭则足用,俭则寡求,俭则可以立室,俭则可以立身,俭则可以传子孙。  富家有富家计,贫家有贫家计,量入为出,则不至乏用矣。

用常有余,则可以为意外横用之备矣。  ■君子岂不为子孙计?然其子孙计,则有道矣。

种德一也;祖传清白,二也;使之从学而知义,三也;受以资身之术,如才高者,命之习举业,取科第,才卑者,命之以谋划生理,四也;家法整齐,上下和气,五也;为择良师友,六也;为娶淑妇,七也;常存俭风,八也。……  衣以岁计,食以日计。

一日阙食,必至饥馁。一年阙衣,尚可藉旧。食在家者也,食粗而无人知;衣饰外者也,衣敝而人必笑。

故善处贫者,节食以完衣;不善处贫者,典衣而市食。   (南宋)倪思《经锄堂杂志》  ■陆梭山之法最详……昔人之意,全在小处节俭。

大处之不足,由于小处之不谨;月计之不足,由于逐日之用过多也。  (清)张英《恒产琐言》至95页  ■市邑小儿,非有壮夫携负,不行令游街巷,虑有诱略之人也。

……人家有仆,当取其朴直谨愿,勤于任事,不必责其应对进退快人意。……快意之事常有损,拂意之事常有益……贫富无定势,田宅无定主……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  ■无端不行轻行借贷,借贷要还的,一毫赖不得。若家或颇过得,人有急来贷,宁稍借之,切不行轻贷,厥后反伤亲情也。若作保作中,即关己行,尤切记不行。

  ……凡亲医药,须细加体访,莫轻听人荐,以身躯作人情。凡请师傅,须深加拣择,莫轻信人荐,以儿子作人情。凡成契券、收税册大枢纽,须详加确慎,莫苟信人言,轻为许可,以身家作人情。

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家庭礼数,贵简而安,不欲烦而勉。……凡人田产钱财谈判者,定要随时讨个决绝,拖延生事。   (明)温璜述:《温氏母训》  ■朱伯庐《治家格言》  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;既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核。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

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自奉必须令人俭约,宴客切勿留连。器具质而洁,瓦缶胜金玉;饮食约而精,园蔬愈珍馐。

勿营华屋,勿谋良田。三姑六婆,实淫盗之媒;婢美妾娇,非内室之福。奴婢勿用俊美,妻妾切忌艳妆。

祖宗虽远,祭祀不行不诚;子孙虽愚,经书不行不读。居身务其质朴,训子要有义方。勿贪意外之财,莫饮过量之酒。

与肩挑商业,毋占自制;见贫苦亲邻,须加温恤。刻薄立室,理无久享;伦常乖舛,立见消亡。兄弟叔侄,须分多润寡;长幼内外,宜辞严法肃。听妇言,乖骨血,岂是丈夫?重资财,薄怙恃,不成人子!嫁女择佳婿,毋索重聘;娶媳求淑女,勿计厚奁。

见富贵而生谄容者,最可耻;见贫穷而作骄态者,贱莫甚。居家戒争讼,讼则终凶;处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。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。

乖僻自是,悔误必多;颓惰自甘,家道难成。狎昵恶少,久必受其累;屈志老成,急则可相倚。

轻听讲话,安知非人之谮诉?当忍耐三思;因事相争,安知非我之不是?须平心再想。施惠无念,受恩莫忘。

凡事当留余地,自得不宜再往。人有喜庆,不行生嫉妒心;人有祸殃,不行生喜幸心。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;恶恐人知,即是大恶。

见色而起淫心,报在妻女;匿怨而用冷箭,祸延子孙。家门温顺,虽饔飧不继,亦有余欢;国课早完,即囊橐无余,自得至乐。念书志在圣贤;为官心存君国,岂计身家!守分安命,顺时听天。

为人若此,庶乎近焉。  ■自昔人伦,贤否相杂。或父子不能皆贤,或兄弟不能皆令,或夫流荡,或妻悍暴,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。虽圣贤亦无如之何。

譬如身有疮痍疣赘,虽甚可恶,不行决去,唯当宽怀处之。能知此理,则胸中泰然矣。

昔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匹俦之间,人所难言者如此。……  年高之人,作事有如婴孺,喜得钱财微利,喜受饮食果实小惠,喜与孩童玩狎。为子弟者能知此,而顺适其意,则尽其欢矣。

……  凡人之家,有子弟媳女好通报言语,则虽圣贤同居,亦不能不争。且人之作事,不能皆是,不能皆合他人之意,宁免其背后评议?背后之言,人不通报,则彼不闻知,宁有忿争?惟此言彼闻,则积成怨恨。

况两递其言,又从而增易之,两家之怨,至于牢不解。唯高明之人,有言不听,则此辈自不能离间其所亲。

  同居之人,或相往来,须扬声曳履,使人知之,不行默造,虑其适议及我,则相互愧惭,进退不行。……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  ■周旋亲友,只看自家气力,随缘允许穷亲穷眷,放他自制一两处,才得消谗免谤。

 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,还要照管伊父体面,说他婆子欠好,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。  (明)温璜述《温氏母训》  ■人不行伶仃,伶仃则危。

天子之尊,至于一夫而亡,况其下乎?一家之亲而外,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,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,以至乡党朋侪亦如之,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。欲得其心非他,忠心以故意,敬慎以行己,平恕以接物而已。人情不远,一人可处,则人人可处……尊长成其尊长,能教率卑幼;卑幼安其卑幼,能听顺尊长,虽现在衰落,已有勃兴之势。若其反此,现在虽隆,替可待也。

  (清)张履祥《训子语》  ■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,如大舜、武、周、泰伯、伯夷,各造其极。只如晨省昏定,推梨让枣,有何难事,现在人甘愿宁可不为。极而至于生不能养,死不能葬,大不孝于怙恃;有无不通,是非相竞,大不友于兄弟。

噫!是即孩提时,顷刻不见怙恃,则哭泣不止,兄弟同床共席,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。人皆望长而进德,怎样反至于此?  朱柏庐《劝言》  ■吾今日为人之父,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,凡吾前日事亲之道,每事尽善,则为子者得于见闻,不待教诏而知效。

倘吾前日事亲之道,有所未善,将以责其子,得不有愧于心?……  评:身教重于言教。  ■人之性,遇强则避,遇弱则肆。父严而子知所畏,则不敢为非,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……  评:慈父要防出败子。

  ■人当婴孺之时,爱恋怙恃至切。怙恃亲于其子婴孺之时,爱念尤厚,抚育无所不至。

盖由气血初分,相去未远,而婴孺之声音笑貌,自能取爱于人,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,使之生生不穷。……  怙恃于其子幼时,爱念抚育,有不行以言尽者。

子虽终身承颜致养,极尽孝道,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,况孝道有不尽者。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,请观人之抚育婴孺,其情爱如何,终当自悟。……  怙恃见诸子中有独贫者,往往念之,常加怜恤,饮食衣服之分,或有所偏私。

子之富者,或有所献,则转以与之。此乃怙恃亲均一之心,而子之富者,或以为怨,此殆 未之思也。若使我贫,怙恃亲必移此心于我矣。

  人于子孙,虽见其做事多拂己意,亦不行深厚情感憎之。大略所爱之子孙未必孝,或早夭,而暮年依托及身后葬祭,多是所憎之子孙。 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  ■贤不肖皆吾子,为怙恃者切不行毫发偏爱。

偏爱日久,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,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之。创业思垂永久,全要此处见得明,不贻后日之祸可也。

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兄弟者,分形连气之人也,方其幼也,怙恃亲左提右挈,前襟后裾,食则同案,衣则传服,学则连业,游则共方,虽有悖乱之人,不能不相爱也。及其壮也,各妻其妻,各子其子,虽有笃厚之人,不能不少衰也。

 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■难过者兄弟,易得者产业。   (清)张履祥《训子语》  ■法昭禅师偈云:“同气连枝各自荣,些些言语莫伤情。

一回相见一回老,能得几时为弟兄。”词意蔼然,足于启人友于之爱。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孔子曰:“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

”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,虽粝食不饱,弊衣不完,人无怨矣。夫怨之所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。   司马光《训子孙文》  ■父之兄弟,谓之伯父、叔父,其妻谓之伯母、叔母,服制减于怙恃一等者,盖谓其抚字教育,有怙恃之道,与亲怙恃不相远。

而兄弟之子谓之犹子,亦谓其奉承报孝,有子之道,与亲子不相远。故幼而无怙恃者,苟有伯叔怙恃,则不至于无所养;老而无子孙者,苟有犹子,则不至于无所归。此圣王制礼立法之本意。

  评:在已往的大家庭中,这种叙述是很是切合现实的。但现在这种亲情在小家庭模式下,已险些没有说服力了,可以预见未来,随着抚育孩子社会化的生长,纵然是同胞,亲情也会越来越淡。  一应亲戚故旧有所借贷,不若随力给与之。言借则我望其还,难免有所索。

……方其借之时,礼甚恭,言甚逊,其感恩之心,可指日以为誓。至他日责偿之时,恨不以兵刃相加。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,多矣。

俗谓“不孝怨怙恃,欠债怨债主”。不若念其贫,随吾力之厚薄,举以与之,则我无责偿之念,彼亦无怨于我。

……  人言光景百年,七十者稀,为其倏忽易过。而命穷之人,晚景最不易过。大率五十岁前,过二十年如十年。

五十年后,过十年不啻二十年。而妇人这享高年者,尤为惆怅。 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家范》  亲姻馈送,一年一度,很是庆吊,则不拘此。

切不行过奢,又不行视贫而加薄,视富而加厚。   (元)郑太和《郑氏规范》  ■毋以小嫌而疏至亲,毋以新怨而忘旧恩。   (明)许相卿《许云屯贻谋》  ■你姐是你同胞的人,她日后若富贵便罢,若是穷,你两个要老实供应照顾她。

你娘要与她工具,你两个休要违阻,若是有些违阻,不光失兄弟之情,而且使你娘生气,又为不友,又为不孝,记之记之。  (明)杨继盛《杨忠憨公遗笔》  ■邻与我相比日久,最宜亲好。 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女子既嫁,若是夫家贫乏,怙恃兄弟当量力周恤,不行坐视。

其有贤行,适时子女媳妇敬事之。其或不幸夫死无依,归养于家可也。俗于亲戚富盛则加亲,衰落遂疏远,斯风最薄,所宜切戒。

……  妇之于夫,终身攸托,甘苦同之,安危与共,故曰“自得一人,失意一人”。舍怙恃兄弟而托终身于我,情亦可念也。事怙恃,奉祭祀,继后世,更其大者矣。有过失,宜含容不宜辄怒,有不知,宜教诲不宜薄待。

《诗》曰:“如宾如友”,宾则有相敬之意,友滋益之义。  ■铭金人云:“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”至哉斯戒也!能走者夺其翼,善飞者减其指,有角者无上齿,丰后者无前足,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。

昔人云:“多为少善,不如执一;鼹鼠五能,不成伎术。” 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注:①铭金人即孔子在洛阳的太庙前看到一个铁铸的人,三缄其口,背后有铭文。  ②鼹鼠有五能,能飞,但飞不外衡宇;能爬,但爬不上树顶;能游,但游不外河谷;能打洞,但藏不住身体;能跑,但跑不外人。

  ■君子居不欺乎暗屋,出不践乎邪径,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,然后身立而名著矣。  (北宋)贾昌朝《戒子孙》  ■世事多更变,乃天理如此。

今世人往往见现在稍稍荣盛,以为今生无足虑,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。大略天序十年一换甲,则世事一变。今不须广论久远,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现在,其成没趣衰何尝有定势。

世人无远识,凡见他人兴进及有如意事,则怀妒,见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,则讥笑。同居及同乡人最多此患,若知事无定势,则自虑之不暇,则何暇妒人笑人哉。  (评:成败无定势,说得多好,上百年的贫苦出了我一个念书人,若无警惕性,很快就会丧失,如何保持,教育好孩子是基础,其次要再寻求新生长。)    人有磨难不能济,困苦无所诉,贫乏不自存,而其人朴讷怀愧,不能自言于人者,吾虽无余,亦当随力周助。

此人纵不能报,亦必知恩。……在今日无感恩之心,在他日无报德之事。正可以不恤掉臂待之,岂可割吾之不敢用,以资他人不妥用?   居乡及在旅,不行轻受人之恩。方吾未达之时,受人之恩,常在吾怀,每见其人,常怀敬畏,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,常有德色。

及吾荣达之后,遍报则有所不及,不报则为亏义。故虽一饭一缣,亦不行轻受。前辈见人仕宦而广求知己,戒之曰:“受恩多,则难以立朝。

”宜详味之。   今人受人恩惠,多不记省,而有所惠于人,虽微物亦历历在心。昔人言:“施人勿念,受施勿忘。

”诚为难事。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  ■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,当思处之之道。只勿与校,而渐以理屈之。

    古称受恩多,难立朝,居乡亦难立身,要须勤俭资身,以免求人。   (明)许相卿《许云屯贻谋》  虚伪诡诈,机谋行径,我非不能,实不为也。非惟天不行欺,即人亦难瞒。

  丈夫处世,发愤自强,何事不行为,何地不能到,乃忌人才气,忌人学问,忌人富贵?  骄奢淫惰四字,是富贵家子弟类似病。  男子识见要远,怀抱要宏。  贪之一字,凡事皆忌,若念书则惟恐不贪多务得。

贪书未有不成学者。  (明)王汝梅《王氏家训》  ■吾上世初无显达者,叨仕自吾始。此如大江大湖中,偶然生一小洲渚耳,唯十分培植,或可永延无坏。

否则夜半一风潮,旋复江湖矣。可畏哉,可畏哉!  (评:险些是在说给我听!)  事到眼前,须先论个事非,随论个利害。知是非则不屑妄为,知利害不敢妄为,行无不得矣,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。  今人计算摆布人,费经心思,却何曾害得人,只是自坏了心术,自损了元气。

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秀才不入社,做官不入党,便有一半身分。  鸟必择木而栖,附托匪人者,必有危身之祸。

  语云:“身贵于物。”汲汲为利,汲汲为名,俱非尊生之术。

  (明)吴麟徵《家诫要言》  ■贫人弗说谎话,妇人弗说汉话,愚人弗说乖话,薄福人弗说满话,职业人弗说闲话。  未亡人弗轻受人惠。儿子愚,我欲报而报不成;儿不贤,人望报而报不足。  问世间何者最乐?母曰:不放债、不欠债的人家,不大丰、不大歉的年时,不奢华、不盗贼的地方,此最难过;免饥寒的贫士,学孝弟的秀才,通文义的商贾,知稼穑的令郎,旧面目的宰官,此尤难过也。

  受谤之事,有须要辨者,有必不行辩者。如系田产钱财的,迟则难明,此须要辩者也。如第闺阃的,静则自消,此必不辩者也,如系口舌是非的,久当自明,此必不必辩者也。

   (明)温璜述《温氏母训》    ■做好男子,须经磨练,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,千古不易之理也。  (清)孙奇逢《孝友堂家训》  ■家之兴替,全不系乎富贵贫贱,存乎人之贤不肖耳。

贫贱而好修饬行,兴隆之道;富贵而纵恣背理,败亡之辙也。   《正蒙》云:“子孙贤,族将大,未有子孙不贤,家族不至倾覆者。”  (清)张履祥《训子语》  ■ 人生适意之事有三,曰贵,曰富,曰多子孙。

然是三者,善处之则为福,不善处之则足为累。至为累而求所谓福者,不行见矣。何则?高位者,责备之地,忌嫉之门,怨尤之府,利害之关,忧患之窟,劳苦之薮,谤讪之的,攻击之场。古之智人,往往望而却步。

  夫人厚积谋划部署,生息防守,其劳不行胜言。则必有亲戚之请求,贫穷之怨望,僮仆之奸淫,大而盗贼之劫取,小而穿窬之鼠窃,做生意之亏折,行路之失脱,田禾之灾伤,攘夺之争讼,子弟之浪费,种种之苦,贫者不知,惟富厚者兼而有之。  予之立训,更无多言,止有四语:念书者不贱,守田者不饥,行善者不倾,择交者不败。

  虽至寒苦之人,但能念书为文,必使人钦敬,不敢忽视,其人德性亦必温和,行事决不颠倒,不在功名之得失,遇合之迟速也。  人之居家立身,最不行好奇。一部《中庸》,本是极平淡,却是极神奇。

人能于伦常无缺,起居行动,治家节用,待人接物,事事合于矩度,无有乖张,即是圣贤路上人,岂不是至奇?  汝辈今皆年富力强,饱食温衣,血气未定,岂能无所嗜好?昔人云,凡人欲饮酒博弈一切嬉戏之事,必皆觅朋友为之,独读快意书,对山水,可以独自怡悦。凡声色货利一切嗜欲之事,好之,有乐则必有苦。

惟念书与对山水,止有乐而无苦。今曹与其狎无益之友,听无益之谈,赴无益之应酬,曷若珍重难过之岁月,纵读难过之诗书,快对难过之山水乎? 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世,惟当寻欢喜,欢喜到处有一番祥瑞情形。盖喜则动善念,怒则动恶念,是故古语云:“人生一善念,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;人生一恶念,恶虽未为而恶神已随之。”此诚至理也夫!  凡人持身处世,惟当以恕故意,见人有自得事便当生欢喜心,见人有失意事便于事情当生恻隐心,此皆自己实受用处。

若夫忌人之成,乐人之败,何与人事?徒自坏心术耳。古语云:“见人之得,如己之得;见人之失,如己之失。

”如是故意,天必佑之。  凡事暂时易,久则难。故凡人有说异事者,朕则曰:“且待日久再看。”朕自八岁登极,理万机五十余年,何事未经?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,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。

此等纤细之伪,朕亦不即宣出,日久令自败事。一时之诈,实无益也。

   人之一生,多由习气而成。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,此数年间浑然天理,知识未判,一习学业,则有近朱近墨之分,及至成人,士农工商各随其习,习以成风,虽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,故孔子曰: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”有一定者。

   (清)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亲戚不悦,不敢外交;近者不亲,不敢求远;小者不审,不敢言大。  慎终如始。《诗》曰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

”   (春秋)曾参《告子言》  ■贫非人患,惟和为贵。  (蜀汉)向朗《戒子遗言》  ■宏行寡言,慎备自守,则怨责之路解矣。   (魏)嵇康《家诫》  ■君子之言,多长厚端谨。

小人之言,多刻薄浮华。 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  ■隐人之过,成人之善……步步是德,步步可积。   (清)朱柏庐《劝言》  ■孙叔敖为令尹,一老父教之云:“位益高而意益下,官益大而心益小。”袁子云:“贫贱愿人接己,富贵忘己接人。

”   (唐)李恕《戒子拾遗》  ■《易》曰:“乱之所由生也,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。

”   (南宋)叶梦得《石林家训》  ■人家兴衰,只看厥后人如何。厥后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,亦在人学不学尔。   (明)周怡《示儿》  ■言语忌说尽,智慧忌露尽,好事忌占尽。

不独奇福难享,造物恶盈,即此三事不留余,人便侧目矣。……  昔郭进建第成,坐诸匠于子弟右,曰“此造屋者”,指子弟曰“此是卖屋者”。

识者谓为名言。今人为卑官,则恨不享大位,及位高而颠踬倾危,追念卑官而受清宁之福,天上矣。布衣粝食,妻子相保,则恨不富贵;一旦祸殃及身,骨血离散,追念布衣粝食,妻子相保时,天上矣。

人智慧强健,则恨欲不称心;一朝疾病淹缠,呻吟痛苦,追念智慧强健时,天上矣。古今来,无人不患此病,若能先见一步,早退一步,必也明哲之士。

  (清)孙奇逢《孝友堂家训》  ■世家子弟,其修行扬名难,较寒士百倍。何以故?人之劈面待之者,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。

小有失检,谁肯面斥其非?微有骄盈,谁肯深规其过?幼而娇惯,为亲戚之优容;长而习成,为朋侪之所谅恕。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朕不尚空言,惟务实行,尤不愿非议人。盖以人各有短长,弃其所短而取其长,始能尽人之材,若必求全责备,稍有欠缺即行指摘,非忠恕之道也。

……  尽人事以听天命……  庄子曰:“人能虚己以游世,其孰能害之?”此言善矣。  (清)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多言宜戒,直言亦不行率发。惟善人能受尽言,善人岂可多得哉?  (清)汪辉祖《双节堂庸训》  ■上智不教而成,下愚虽教无益,中庸之人,不教不知也。

古者,圣王有胎教之法:怀子三月,出居别宫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音声滋味,以礼仪之。……当及婴稚,识人颜色,知人喜怒,便加教诲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。等到数岁,可省笞罚。

怙恃威严而有慈,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。吾见世间,无教而有爱,每不能然;饮食运为,恣其所欲,宜诫翻奖,应诃反笑,……骄慢已习,方复制之,捶挞至死而无威,仇怒日隆而增怨,逮于发展,终为败德。孔子云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”是也。俗谚曰:“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。

”诚哉斯语!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■后生才锐者,最易坏。若有之,父兄当以为忧,不行以为喜也。

切须常加简束,令熟读经子,训以宽厚恭谨,勿令与浮薄者游处。如此十许年,志趣自成。否则,其可虑之事,盖非一端。

吾此言,后人之药石也,各须谨之,毋贻忏悔。   陆游《放翁家训》  ■古重蒙养,谓圣功在此也。

后世则易养矣。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子弟智愚贤不肖虽有天命,然父兄须教以念书,皆不行令废弃。纵痴蠢顽悍,若少知理义,亦不敢肆然为非至不行理论也。

  (明)徐三重《家训》  ■蒙养不端,待习惯成性,始思调停,晚矣。……端蒙养,是家庭第一关系事。

……士医生教诫子弟,是第一要紧事。子弟不成人,富贵适以益其恶,子弟能自立,贫贱益以固其节。   (清)孙奇逢《孝友堂家训》  ■有田亩便当努力开垦,有子孙便当努力教诲。

田畴不垦,宁免饥寒?子孙不教,能无败亡?……    有子不教,不独在己薄其后嗣,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,终身受苦。有女失教,不特自贻他日之忧,亦使他人之子娶非其偶,累及家门。……  天子之子,特重师傅之选,为国家基础在是也。

下自公卿医生以逮士庶,显晦贫富差别,其为身家基础一而已。虽有美质,不教胡成?纵然至愚,怙恃之心,安可不尽?中等之人,得教则从而上,失教则流而下。子孙贤,子以及子,孙以及孙;子孙弗肖,倾覆立见,可畏已。

……盍思为人怙恃,将以田宅款项遗子之为爱其子乎?抑以德义遗以多金,适资丧身之具,孰若遗以德义之可以永世不替。  (清)张履祥《训子语》  ■人生至乐,无如念书;至要,无如教子。父子之间不行溺于小慈,自小律之以威,绳之以礼,则长无不肖之悔。

……养子弟如养芝兰,既积学以培植之,又积善以滋润之。……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,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。子弟之贤不肖系诸人,其贫富贵贱系之天。世人不忧其在人者,而忧其在天者,岂非误耶?  (宋)家颐《教子语》  ■能容人,是大器。

凡做人,在心地。心地好,是良士。

心地恶,是凶类。   (明)庞尚鹏《庞氏家训》  ■远邪佞,是官家教子弟第一义。远羞耻,是贫家教子弟第一义。

至于科第文章,总是儿郎自家本事。   (明)温璜述《温氏母训》  ■爱子弟者动曰“幼小不宜劳力”,极为谬论。

无论从古英贤、名臣、名将,无一懦软不耐劳者,即乡曲四民中,稍能自立,有一不勤不劳者乎?所虑自幼娇养,他日必一无知能,偶有行动,不堪其苦,终为弃材矣。若富贵家谓可坐食,噫,天下能一生安享坐食者几人哉?劳之不习,事理万不能通达。劳字所该甚广,而教幼子先自习力作、习礼仪始。   (清)汪辉祖《双节堂庸训》  ■古者教道贵预,今来教子宜自胎教始。

妇妊子者,戒过饱,戒多睡,戒暴怒,或房欲,戒跛倚,戒食辛热及野味。宜听古诗,宜闻鼓琴,宜道貌岸然嘉言善行,宜阅贤孝节义图画,宜劳逸以节,动止以礼。则生子形容端雅,气质中和。及婴孩怀抱,毋太饱暖,宁稍饥寒,则肋骨坚凝,气岸精爽。

  (明)许相卿《许云村贻谋》  ■蒙养无他法,但日教之孝悌,教之谨信,教之泛爱众亲仁,看略有余暇时,又教之文学。不疾不徐,不使一时放过,一念走作,保完真纯,俾无损坏,则圣功在是矣。

是之谓蒙以养正。  (明)姚舜牧《药言》  ■穷秀才谴责下人,至鞭扑而极矣,暂行知警,常用则玩,教儿子亦然。   (明)温璜述《温氏母训》  ■子弟童稚之年怙恃师傅严者,异日多贤;宽者,多至不孝。……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,收束其身心,诸凡举动,知所忌惮,而不敢肆。

宽则迁就放纵,长傲恣情,百端过恶皆今后生也。  (清)张履祥《训子语》  ■怙恃之于后代,谁不怜爱?然亦不行过于娇养。

若小儿过于娇养,不光饮食之失节,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,即长大成人,非愚即痴。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,皆其怙恃过于娇养之所致也。

  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道。然玉之为物有稳定之常德,虽不琢以为器,而犹不害为玉也;人之性因物则迁,不学则迁,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,可不念哉!  欧阳修《示子》  ■学业在我,富贵在时。

在我者不行不勉,在时者静以俟之。  (南宋)何耕《示子辞》  评:时机也不能静等,也要抓住时机,有时要制造时机。

  ■旦起须先念书三五卷,正其用心,然后可及他事。暮夜见烛亦复然。若遇无事,终日不离几案。

苟能如此,一生永不会向下作下等人,如见他事,自然不妄。……若破晓即治俗事,或冗或默闲坐,日复一日与书卷渐远,岂复更思学问?如此不流入俗人,则着衣用饭一呆子弟耳。况复博弈饮酒,追逐玩好,寻求结交,惟意所欲。

有一如此,近二三年,远五六年,未有不丧身破家者。  (南宋)叶梦得《石林家训》  ■凡人进德修业,事事从念书起。多念书则嗜欲淡,嗜欲则用度省,用度省则营求少,营求少则立身高。念书之法,以经为主,苟经术深遽,然后观史,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,遇事得失亦易明晰。

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小,惟念书差别,贵贱老小念书一卷,则有一卷之益;念书一日,则有一日之益。此夫子所以立志忘食、学不及也。  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谚曰:“积财千万,不如薄伎在身。”  夫学者,所以求益耳。

见人读数十卷书,便于事情自高峻,凌忽父老,轻慢同列;人疾之如仇敌,恶之如鸱枭。如此以学自损,不如无学也。……  夫学者犹种树也,春玩其华,秋登其实;讲论文章,春华也,修身利行,秋实也。

 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■胆欲大,心欲小;智欲圆,行欲方。雄心非才不就,大才非学不成。   (明)郑晓《训子语》  ■念书见一件好事,则便思量我未来肯定要行,见一件欠好的事,则便思量我未来肯定要戒,见一个好人,则思量我未来须要与他一般,见一个欠好的人,则思量我未来切休要学他,则心地自然灼烁正大,行事自然不会轻易,便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。

yobo体育官网下载

   (明)杨继盛《杨忠憨公遗笔》  ■多念书则气清,气清则神正,神正则祥瑞出焉,自天佑之。念书少则身暇,身暇则邪间,邪间则过恶作焉,忧患及之。……  秀才本等,只宜暗修积学,学业成后,四海比肩。

……  士人贵经史,经史最宜熟,光阴逐段作去,庶几有成。  不适时宜,遇事触忿,此亦一病,多念书则能消之。  (明)吴麟徵《家诫要言》  ■昔人念书,取科第犹为第二事,全为明原理,做好人。

   (清)孙奇逢《孝友堂家训》  ■先儒谓今人未曾念书。如读《论语》,未读时是此等人,读了后只是此等人,即是未曾读。此教人念书知义理之道也。

要知圣贤之书,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,是教千万世做好人,直至于大圣大贤。所以读一句书,便要反之于身,我能如是否?做一件事,便要合之于书,昔人是如何?此才是念书。若只是浮浮平常,胸中记得几句古书,出口说得几句雅话,未足为佳也。

  (清)朱伯庐《劝言》  ■大凡世间一技一艺,其始学也不胜其难,似万不行成都是,因置而不学,则终无成矣。所以初学贵有决议不移之志,又贵有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绝不退转,则凡武艺焉有不成者哉!  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人生小幼,精神专利,长成已后,思虑落逸,固须早教,勿失机也。吾七岁时,诵《灵光殿赋》,至于今日,十年一理,犹不遗忘,二十之外,所诵经书,一月废置,便至疏弃矣。

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■大略后生为学,须是严立课程,不行一日放慢。逐日须读一般经书,一般子书,有须多,只要令精熟。

须静室危坐,读取二三百遍,字字句句须要明白。又逐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,须令成诵,不行一字放过也。史书须逐日读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见功。

   (南宋)吕祖谦《辨志录》  ■文不如质,实能胜华,此为作文之法。  (明)袁衷等录《庭帏杂录》  ■楷书如坐如立,行书如行,草书如奔。

  凡念书,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,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。幼年知识未开,天真纯固,所读者虽久不温习,偶然提起,尚可数行成诵。

若壮年所读,经月则忘,必不能持久。故六经秦汉之文,词语古奥,必须幼年读,长壮后,虽倍蓰其功,终属影响。自八岁至二十岁,中间岁月无多,安可荒弃?或读不急之书?此时时文固不行不读,亦须择典雅醇正、理纯辞裕、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。

若朝花夕落、浅陋无识、诡僻失体、取悦一时者,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,而读此无益之文?何如诵得《左》、《国》一两篇,及工具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,为终身受用之宝乎?……我愿汝曹将平昔所读经书,视之如拱璧,一月之内,必加温习。昔人之书,安可尽读?但我所已读者,决不行轻弃。得尺则尺,得寸则寸,毋贪多,毋贪名,但读得一篇,必求可以背诵,然后思通其义蕴,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,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。

若曾读此书,而全不能举其词,谓之画饼果腹;能举其词,而不能运用,谓之食古不化。……深恼人读时文累千累百,而不知下会,于身心毫无裨益。

夫能剖析,则数十篇百篇已足,焉用如此之多?不能下会,则读数千篇,与不读一字等。……幼年当专攻举业,以为立身基础。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人在幼稚,精神专一通利,长成之后,则思虑散逸外驰,是故应须早学,勿失时机。

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,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,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,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。     爱觉新罗·玄烨《圣祖庭训格言》  ■昔人念书贵精不贵多。非不事多也,积少以至多,则虽多而不杂,可无遗忘之患。

此道如长日之加益,而人颇不觉也。是故由少而多,而精在其中矣。

一言以蔽之:无中断。中断之害,甚于不学。……排岁月次第,以中下之资自居,逐日限念书若干。一岁之中,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,大率以二百七十日为断。

此二百七十日须严立课程,守其道而无变,十年之间,经书可毕。且如此绳绳不已,则资之钝者亦敏,而书可渐增。

再加十年,子史古文俱渐次可毕矣。   (清)汪帷宪《寒灯絮语》  ■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?学之,则易者亦难矣。吾资之昏不逮人也,吾材之庸逮人也,旦旦而学之,久而不怠焉,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。

吾资之聪倍人也,吾材之敏倍人也,屏弃而不用,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。圣人之道,卒于鲁也传之。

然则昏庸聪敏之用,岂有常哉?   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贫者语于富者曰:“吾欲之南海,如何?”富者曰:“子何恃而往?”曰:“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”富者曰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,犹未能也;子何恃而往?”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

富者有惭色。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几千里也,僧之富者不能至,而贫者至之。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!  是故聪与敏,可恃而不行恃也;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,自败者也。

昏与庸,可限不行限也;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,自力者也。   (清)彭端淑《为学示子侄》  ■人之有子,须使有业。

贫贱而有业,则不至于饥寒;富贵而有业,则不至于为非。 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世范》  ■昔人行事。

计是非,不计利害。今人利害亦不计,王法则曰可以幸逃,地狱则曰何曾眼见。当世之名,后世之责,更所不计,多数图现在受用而已。

  (清)谢启昆《训子侄文》  ■农桑本务,商贾末业,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。人有常业,则富不暇为非,贫不至失节。  (明)许相卿《许云村贻谋》  ■凡子侄,多忌农作。

不知幼事农业,则知粟入艰难,不生侈心;幼事农业,习恒敦实,不生邪心;幼事农业,力涉勤苦,能兴起善心,以免于罪戾,故子侄不行不力农作。   (明)霍韬《家训》  ■《庄子·达生》载:孔子到楚国,在林中遇见一个粘蝉的驼背老人,只见他驾轻就熟,从树上捕蝉从不失误。孔子问他何以能做到这样,老人说:天地虽大,万物虽众,在我眼中却只有蝉,我专心捕蝉,从不分心,怎么会不驾轻就熟呢?孔子对门生说: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,其佝瘘丈人之谓乎?”  ■宦之法,清廉为最。

   (北宋)贾昌朝《戒子孙》  ■当官之法唯有三事,曰清,曰慎,曰勤。知此三者,则知所以持身矣。知此三者,可以保禄位,可以远羞耻,可以得上之知,可以得下之援。然世之仕者,临财当事不能自克,常自以为不必败。

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,然事常至放败而不能自制。故设心处事,戒之在初,不行不察。……当官既自廉洁,又须关防小人。……当官大义,直不犯祸,和不犯义。

……忍之一事,众妙之门。……“忍事敌灾星”。   (南宋)吕本中《童蒙训》  ■仕路乃毒蛇聚会之场。

   (明)袁衷等录《庭帏杂录》  ■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知其芳,与之化矣。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知其臭,与之变矣。  ■你两个年幼,恐油滑之人见了,便要哄诱你,或请你用饭,或诱你赌钱,或以心爱之物送你,或以美色诱你。

一入他圈套,便吃他亏了,不惟荡尽家业,且弄你成不的人。若是有这样的人哄你,便想吾的话,来识破他合你好是欠好的意思,便远了他。

拣着老成忠厚,肯念书,肯学好的人,你就与他胆肝相交,语言必信,逐日与他相处,你自然成个好人,不入下流也。   (明)杨继盛《杨忠憨公遗笔》  ■言语最要审慎,交游最要审择。

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,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。若是贤友,愈多愈好,只恐人才难过,知人实在难耳。语云:“要做好人,须寻挚友,收酵若酸,哪得甜酒?”又云:“人生丧家亡身,言语占了八分。

”皆格言也。  (明)攀附龙《高氏家训》  ■交游鲜有老实可托者,一念书则此辈远矣,省事省罪,其益无穷。  居今之世,为今之人,自己珍重,自己计划,千百之中,无一益友。   (明)吴麟徵《家诫要言》  ■贤者必朴直,不肖者必柔佞;贤者必平正,不肖者必偏僻;贤者必虚公,不肖者必私执;贤者必谦恭,不肖者必骄慢;贤者必敬慎,不肖者必恣肆;贤者必让,不肖者必争;贤者必坦诚,不肖者必险诈;贤者必特立,不肖者必赞同;贤者必持重,不肖者必轻捷;贤者必乐成,不肖者必喜败;贤者必韬晦,不肖者必表暴;贤者必宽厚慈良,不肖者必苛刻残忍;贤者必从容有常,不肖者必急猝更变;贤者必见其远大,不肖者必见其近小;贤者必厚其所亲,不肖者必薄其所亲;贤者必行浮于言,不肖者必言过过其实;贤者必后己先人,不肖者必先己后人;贤者必见善如不及,乐道人善,不肖者必妒贤嫉能,好称人恶;贤者必不虐无告,不畏强御,不肖者必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

若此等类,正如白黑冰炭,昭然差别,举之不尽,总不外公私义利而已。世谓知人之明不行学,予谓虽不能学,实则不行不学也。……朋侪之交皆以义合,故曰:“友也者,友其德也。

”  (明)张履祥《训子语》  ■昔人有戒曰饭不嚼便咽,路不看未便走,话不想便说,事不思便做,洵(实在)为格言。予益之曰:友不择便交,气不忍便动,财不审便取,衣不慎便脱。  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  ■世人多蔽,贵耳贱目,重遥轻近。少长周旋,如有贤哲,每相狎侮,不加礼敬;他乡异县,微藉风声,延颈企踵,甚于饥渴。

校其是非,考其精粗,或彼不能如此矣。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;昔虞国宫之奇,少长于君,君狎之,不纳其谏,以至亡国,不行不留有余地心也。  (北齐)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  ■人之性行,虽有所短,必有所长。

与人交游,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,则时日不行同处。若常念其长而掉臂其短,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。  处己接物,若常怀慢心、伪心、妒心、疑心者,皆自取轻辱于人,盛德君子所不为也。   (南宋)袁采《袁氏家范》  ■与人相处之道,第一要谦下老实,同做事则勿避劳苦,同饮食则勿贪甘美,同行走则勿择好路,同睡寝则勿占床席。

宁让人,勿使人让吾;宁容人,勿使人容吾;宁吃人之亏,勿使人吃吾之亏;宁受人之气,勿使人受吾之气。人有恩于吾,则终身不忘;人有仇于吾,则即时丢过。

见人之善,则对人称扬不已;闻人之过,则绝口差池人言。人有向你说,某人感你之恩,则云他有恩于吾,吾无恩于他,则感恩者闻之,其感益深。有人向你说,某人恼你谤你,则云彼与吾平日最相好,岂有恼吾谤吾之理,则恼吾闻之,其怨即解。

人之胜似你,则敬重之,不行有傲忌之心;人之不如你,则谦待之,不行有轻贱之意。又与人相交,久而益密,则行之邦家,可无怨矣。   (明)杨继盛《杨忠公憨公遗笔》图文均来自网络。


本文关键词:yobo体育官网下载,中国,历代,王谢,家训,让,孩子,从小,就,差别

本文来源:yobo体育官网下载-www.wolong-financialleasing.com